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徐铉 (宋)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古華切頁碼第445頁,第1字續丁孫
蝸蝸蠃也。从虫咼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徐锴 (南唐)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古華切頁碼第1050頁,第4行,第1字述
蝸蠃也。從虫咼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段玉裁 (清代)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古華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682頁,第1字許惟賢第1166頁,第5字
蝸,
段注此複舉篆文之未刪者也。當依《韵會》刪。
蠃也。
段注蠃者,今人所用螺字。《釋魚》曰:蚹蠃,螔蝓。鄭注《周禮・醢人》。蠃,螔蝓。許上文蠃下亦云:一曰蠃,螔蝓。此物亦名蝸。故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蠃醢。《內則》作蝸醢。二字曡韵相轉注。薜綜《東京賦》注曰:蝸者,螺也。崔豹曰:蝸,陵螺。蝸本咼聲。故蝸牛或作瓜牛。徐仙民以力戈切蝸。似未得也。力戈乃蠃字反語耳。今人謂水中可食者爲螺。陸生不可食者曰蝸牛。想周,漢無此分別。蠃古多叚蠡爲之。
从虫。咼聲。
段注古華切。十七部。舊音當如過。此篆舊在蠯蚌二篆閒。今按蠃卽螔蝓。前文蠃篆下言之。故移使相聯。
白话解释蝸,蝸蠃。字形采用“虫”作边旁,“咼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此字始見於篆文。《說文‧虫部》:「蝸,蝸蠃也。从虫、咼聲。」本義為蝸牛。從虫,表示與軟體動物相關;從咼,表示音讀,是不示義的聲符,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「咼」簡化為「呙」,漢〈郙閣頌碑〉已初見端倪,清代〈目蓮霽彈詞〉等通俗文學刻本可見偏旁「呙」,規範字依偏旁類推作「蜗」;教育部標準字作「蝸」。
蝸字的相关索引#书籍索引1汲古閣本第880頁,第11字2陳昌治本第1135頁,第1字3黃侃手批第843頁4說文校箋第592頁,第3字5說文考正第529頁,第2字6說文今釋第1958頁,第2字7說文約注第3291頁,第2字8說文探原第6583頁,第1字9說文集注第2818頁,第1字10說文標整第352頁,第5字11標注說文第568頁,第4字12說文注箋第4680頁,第1字13說文詁林第12987頁【補遺】第17952頁14通訓定聲第1924頁,第3字15說文義證第1167頁【崇文】第4665頁16說文句讀第1934頁17古字詁林第十冊,第60頁,第2字18古字釋要第1230頁,第1字